優必選股價重挫之后:行業洗牌,熱錢正在尋找“后起之秀”
股價持續經歷“過山車”,優必選今日股價回升,在震蕩中迎來片刻喘息。
1月15日收盤,港股優必選(HK09880)股價漲9.24%,收于52港元/股,總市值攀升至224.44億港元。消息面上,其與富士康宣布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雙方計劃在智能制造領域聯合推進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并共同建立標準化生產線。
然而,與今日的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優必選的股價在此前兩周曾經歷“至暗時刻”。自2024年12月29日,其股價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累計跌幅超過45%,市值蒸發百億港元。同時,作為重要股東的騰訊,也在近期多次減持優必選股份,持股比例從8.05%降至2.08%,套現約10.3億港元。
引發市場不安的除了大股東減持,還有公司內部治理的變動。在優必選上市一周年之際,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周劍分別與趙國群、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及夏佐全各自訂立終止協議,以終止一致行動方協議。
隨著上述協議的終止,周劍、趙國群、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夏佐全及深圳智能優選各自持有公司投票權少于30%,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東。這也意味著,優必選現階段面臨不存在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的情形。
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的現狀不僅關系自身,也成為行業風向標。高層動蕩,又遭大股東數次減持,是否意味著涌向優必選甚至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熱錢”正在退潮?人形機器人如今仍面臨商業化困境,行業的“熱錢”正在涌向哪里?
優必選困局
2024年12月29日,港股休市的這天,優必選迎來了上市一周年的重要節點。戲劇的是,這個原本值得慶祝的日子,卻拉開了優必選股價“過山車”的序幕。
隨著公司限售股解禁,2024年12月30日開盤后,大量拋盤涌入,優必選股價暴跌超31.6%。此后連續三個交易日,股價再度大幅下挫,四天內累計下跌超45%,從91.3港元/股跌到了46.3港元/股,接近腰斬。至2024年年底,公司總市值僅剩約200億港元,相較于年內高點1400億港元,已經蒸發了85%。
解禁日股價大跌背后,或與大股東的大幅減持相關。根據港交所披露的數據,騰訊于2025年1月3日和1月7日連續兩次減持優必選股份,分別出售928.95萬股和975.31萬股,累計套現10.34億港元,持股比例從8.05%降至2.08%。
與此同時,另一位早期投資者民銀資本甚至選擇“清倉”退場。出售所有持股后,民銀資本套現約1.38億港元。以其六年前的投資成本計算,這次退出最終以虧損告終。
面對持續的股價下跌,優必選緊急發布股東禁售承諾公告,試圖穩住市場情緒。2024年12月29日,周劍主動承諾,自即日起12個月內不減持其持有的7040萬H股。
然而,這一承諾并未挽救優必選持續下跌的股價。在“解禁”壓力的影響下,股價持續走低,2024年12月31日跌幅仍高達12%。
2025年,公司進一步采取穩市舉措。1月5日公告稱,CTO兼執行董事熊友軍、執行董事王琳以及個人股東趙國群承諾,在未來一年內不出售其直接持有的股份。直到1月6日,優必選股價才開始出現回升跡象。
雖然是“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但優必選股價的波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行業降溫。
復星母基金總經理江玉華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優必選這次被減持更多是因為解禁期的到來,機構股東出于基金存續期或自身資金需求而選擇退出。“這兩年所有投資機構都是以退為主,能退盡退,不管是國資還是民資。如果賽道熱度不再,優必選的股價可能會跌到發行價的1折左右,但目前仍能維持一定水平,反映出行業的吸引力仍在。”
不過,優必選的財務表現也難以讓投資者感到樂觀。盡管公司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86.58%,達到4.87億元,但同期凈虧損仍高達5.16億元。近三年來,優必選的收入雖穩步增長,從2020年的15.57億元增至2023年的29.17億元,但虧損也在同步擴大,累計虧損額接近50億元。
持續高昂的研發、銷售和管理費用讓公司現金流長期處于凈流出的狀態,截至2024年6月30日,優必選的短期債務和長期借款已超15億元,而現金儲備僅為7.55億元。
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優必選自上市以來頻頻向資本市場伸手求助。2024年內,公司通過三輪配售融資共募資超11.5億港元,加上IPO募集的10.4億港元,累計募資已接近22億港元。盡管資金不斷涌入,但公司的盈利困境并未得到根本緩解。
熱錢逃離“獨角獸”,正在尋找“后起之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頻頻向資本伸手,但大多數的行業熱錢似乎已不再青睞優必選這樣的企業。
多位業內人士在與南都灣財社記者交流時表示,2025年人形機器人仍是資本關注的焦點,但這波“熱錢”正在快速涌向初創企業,而非優必選這樣已具規模的“獨角獸”企業。
江玉華坦言,在一級市場,頭部企業估值已很高,許多已經達到獨角獸級別(估值超過10億美元)。這種高估值讓后續進入的“熱錢”面臨較大風險,甚至可能出現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情況。
“相比之下,初創企業的估值相對較低,投資邏輯更符合‘低買高賣’的原則。”他說,“在相同的賽道中,投資人更傾向于貨比三家,選擇具備成長潛力且成本更低的初創企業作為投資標的。”
此外,行業尚未形成壟斷格局,也是“熱錢”選擇初創企業的原因之一。“這意味著每家企業都有機會在市場中爭奪一席之地。”江玉華表示,許多新興人形機器人企業都是在過去兩年內成立,領先企業與后來者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在其他行業,國際巨頭的技術差距往往以5年或10年為單位計算,但在這個賽道,領先一兩年的優勢并不足以構成明顯壁壘。”
同時,從技術角度,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投資邏輯也可以分別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來看。
在軟件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行業注入了強勁動力。“沒有AI的支持,人形機器人就無法執行復雜的指令,賽道的增長契機也無從談起。”江玉華表示,近年來,大模型的開源和算力成本的下降為新入局者提供了后發優勢。“過去需要消耗10倍甚至幾十倍算力才能實現的功能,現在的初創企業可以用更便宜的算力資源和優化的算法快速實現。這意味著,早期企業雖然燒了大量資金,但如今初創公司用僅1/10的成本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技術水平。”
在硬件方面,雖然技術積累的門檻稍高,但國內零部件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已經優勢顯現。江玉華指出:“如今的初創公司可以直接向成熟供應商采購伺服電機、減速器和關節等關鍵零部件。雖然價格可能略高于頭部企業,但產品成熟度和研發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能夠顯著節約研發成本和周期。”
這些因素使得投資“熱錢”更傾向于支持初創企業,因為初創團隊可以避免重蹈早期企業的“燒錢”覆轍。“目前,人形機器人賽道還處于混沌狀態,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形成壟斷優勢。”江玉華說道。他還提到,優必選雖然是行業的領軍者之一,但其主要收入來源并非人形機器人,而是教育機器人和物流業務。整個行業尚未出現可以實現大規模量產并占據頭部地位的企業,這也意味著賽道中仍有大量機會等待挖掘。
需警惕巨頭入局帶來“降維打擊”
不過,行業越火熱,也意味著競爭越激烈。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以及國內的比亞迪(002594)、小鵬等汽車企業,正在憑借其技術積累和供應鏈優勢進入賽道。在江玉華看來,這些企業不僅能夠迅速降低成本,還可以通過已有的技術積累和場景資源,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江玉華坦言,這種“降維打擊”可能會對初創企業和一些中小型公司帶來巨大壓力。
實際上,除了汽車行業巨頭,其他行業巨頭也躍躍欲試,分食市場蛋糕。在剛剛結束的CES展會上,顯示巨頭TCL就突然殺進機器人賽道,推出了全球首款分體式AI陪伴機器人TCL AiMe。這款機器人通過多模態自然交互技術,具備情感陪伴、智能控制家電等功能,引發關注。
不過,巨頭突入機器人賽道也面臨著同樣的商業化難題。TCL實業CTO孫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機器人要真正走進家庭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以家庭場景為例,機器人在完成簡單任務時已經表現良好,比如控制家電、提供情緒價值等。但對于像晾衣服、做復雜家務這樣的任務,目前機器人無法勝任。“初始階段的機器人更多是‘腦子聰明’,但‘身體笨重’,靈活性不足且成本較高。”他指出,未來隨著算法、硬件和成本的優化,這一領域將進一步擴展功能邊界,但仍需時日。
優必選的現狀也反映出行業面臨的挑戰。作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領軍者之一,優必選仍未能在核心產品的商業化上取得突破。同時,教育機器人等傳統業務的收入占比持續下滑,盈利模式亟待優化。2024年,公司通過多輪融資累計募集資金超過22億港元,但高額的研發投入和持續虧損,讓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2025年資金涌入或將較去年翻倍
行業一片混沌下,在江玉華看來,人形機器人的“混沌狀態”至少還要持續兩年。他表示,真正推動行業轉折的關鍵在于成本和數據兩大因素的突破。
在成本方面,馬斯克提出的人形機器人成本降至2萬美元以下的目標并非空談,而是從終端用戶的角度出發,與人工成本的臨界點息息相關。“要讓機器人在經濟性上具有吸引力,其生產成本必須低于售價的一定比例,通常不會超過銷售價格的80%。這意味著,如果售價是2萬美元,原材料成本必須低于1.6萬美元。”江玉華表示,這一目標尚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供應鏈的進一步優化才能實現。
在數據方面,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還面臨數據不足的挑戰,尤其是在具體應用場景的訓練上。“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為工業、商業以及以家庭和社區為代表的廣義社區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實現大規模應用,需要大量高質量的訓練數據。完成這些基礎工作,大約還需要兩年時間。”
在江玉華看來,人形機器人需要在數據和成本兩個方面取得突破,這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行業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仍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江玉華預測,2025年行業的融資總額有望較2024年翻倍。數據統計,2024年人形機器人行業已有超70億資金涌入,根據江玉華的預期,預計2025年涌入的資金至少會達到140億。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2024年人民幣貸款 增加逾18萬億元
- 美國密集出臺涉華貿易限制措施,商務部:打壓無法阻擋中國前進
- 瑞銀最新發聲:對2025年A股比較樂觀
- “小紅書”概念火爆,這些上市公司最新回應來了
- 政策支持加技術突破 低空旅游迎風起
- 12家上市公司股票獲回購,健康元回購金額最高
- 三只5連板股票提示風險!其中一只股價已超出回購價格上限
- 礦山無人駕駛2025關鍵詞:供需兩旺
- 透視A股減持:去年明顯降溫,2025年年初單日減持公告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