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船外機“小革命”:電動船艇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記者鄭晨燁在十一黃金周結束后,國內的帆船愛好者即將迎來一場備受矚目的國際賽事——SailGP國際帆船大獎賽新賽季的揭幕戰。
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高速帆船賽事,SailGP由甲骨文公司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和五屆美洲杯冠軍拉塞爾.庫茨于2019年發起。參賽隊伍會使用采用水翼技術的F50雙體帆船進行比賽,這類帆船的最高時速可達100公里/小時。來自11個國家的隊伍將在位于迪拜、奧克蘭、悉尼等多個比賽站點展開角逐,最終爭奪高達400萬美元的賽事獎金。
但對于陶師正而言,相較于在大海之中搏擊風浪的賽船,在賽場上少有人注意的自動航標、賽事支援船才是他關注的焦點。
陶師正是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逸動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這家2012年成立于香港科技大學,后發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司,眼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船外機產品廠商。
SailGP的賽道是由一系列固定的航標組成,參賽隊伍必須依次繞過這些航標完成比賽,航標不僅是設定比賽路線的重要標志,也是參賽船隊規劃航線、調整戰術的關鍵因素。此外,賽事支援船在每一場SailGP比賽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些支援船包括裁判船、救援船、技術支持船和媒體船,它們為比賽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早在2020年,逸動科技便為新興的SailGP大賽提供著來自中國的產品支持,該公司與SailGP官方一同合作,為賽事支援船實現了全面的電動化升級;同時,逸動科技還在SailGP賽事中落地了全球首例搭載電力推進系統的航標項目,大賽中的自動化航標均配備逸動科技旗下自研的電動船外機,并通過GPS進行導航操作,由環保材料制成的自動化航標不再需要通過海床進行錨定,既避免了對海洋環境的直接破壞,也減少了放置、調整航標時的燃料消耗。
在這種國內小眾但國外大眾的船艇賽事中,逸動科技早已成為其中“常客”,除了SailGP之外,這家灣區企業在摩納哥清潔能源船挑戰賽為多國參賽隊伍提供電動船外機與清潔能源系統等支持,也為美洲杯帆船賽這樣享譽國際的老牌水上賽事提供著設備支持。
參與賽事之多,以致于陶師正在9月24日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都不禁調侃:“不了解逸動科技的人,還以為這是一家專門給水上船艇賽事打造設備的公司。”
但實際上,與各類水上賽事的合作只是這家公司的“副業”而已,其主業是向全球市場提供來自中國的電動船用推進系統產品,該公司自研自產的500瓦至250千瓦范圍的電動船外機、電動船內機、電動吊艙推進器以及配套電池和控制系統等產品被銷往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和地區,旗下1千瓦Spirit品牌電動船外機在歐洲市場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在陶師正眼中,已經在汽車行業如火如荼開始的電動化進程,眼下在船艇、船舶行業才剛剛起步,他希望逸動科技能夠在這一市場方興未艾時,利用先發優勢占據市場的主動地位。
“我們目前看到最大的機會是在商用市場,船只電動化是下一步的重點,這兩年是試驗和起步階段,未來空間非常大。”陶師正告訴記者。
電動船
陶師正告訴記者,逸動科技目前仍主要關注船艇電動推進系統的相關產品研發。
按照業內定義,船艇指的是能在近海、內河、湖泊等區域航行,排水量通常在500噸之內的中小型船只,而船舶則指的是能滿足遠洋、近海、內河等航區要求,排水量通常在500噸以上的中大型船只。
另根據實際用途,船艇還可進一步分為休閑用,如游艇、帆船、釣魚艇等;公務用,如執法艇、救援艇、消防艇等;以及商業用,如中小型輪渡、水上巴士、觀光游覽船等。
“我們最初是從游艇領域切入市場的,從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小型船艇市場。無論是小型游艇還是未來的大型船舶,產品核心都是三電系統,即電機、控制器和電池。”陶師正說。
對于船艇而言,推進器作為其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船外機、船內機和吊艙推進器。
其中,船外機是指安裝在船尾外部的推進系統,通常用于小型船艇。它包含一個電動馬達,可以直接驅動螺旋槳推進船只。船外機的特點是結構緊湊,易于安裝和維護,適合用于釣魚船、游艇等休閑船只。
船內機則安裝在船體內部,通常用于中型船只,通過內部傳動軸驅動螺旋槳,相對于外機來說,它的動力輸出更強,適合更大尺寸的船只,由于安裝在船體內,船內機的空間利用更高效,但安裝和維護較為復雜。
吊艙推進器是指將電動馬達和螺旋槳一體化,安裝在船體下方,吊艙推進器可以360度旋轉,為船只提供更靈活的操控性,特別適合需要高精度操控的船只,如觀光游船或商業船只。
從市場份額上來看,目前主流的船艇推進器多采用汽油或柴油為動力源,電動船艇推進器的市場則相對較小。
在陶師正看來,電動船艇面臨的一個主要痛點是續航,和電動汽車類似。為了解決續航問題,方法之一是增加電池容量,但這會導致船只更重,速度更慢,成本更高,并不是最優解。
“船和車在續航方面的考慮不太一樣。汽車作為家庭的日常交通工具,需要兼顧通勤和長途旅行,所以續航里程需要足夠長。而船只,尤其是很多旅游船和渡船,使用場景相對固定。從設計之初,我們就明確了它的用途。舉個例子,我們最近在河源市為一艘旅游船提供解決方案。這艘船載客200人,圍繞湖面進行一小時的觀光。景區早上9點開門,下午6點關門,我們知道一天內需要運行多少次。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在設計時就能滿足它的實際需求。如果一天只需要運行四趟,我們設計成能跑八趟也是浪費。”陶師正告訴記者。
因此,比起在電池方面尋求突破,另一種更有效解決市場痛點的方法是提高船艇推進的整體效率。
陶師正指出,從電機的轉動,通過傳動軸到螺旋槳,中間存在大量能量損失,尤其是在螺旋槳端,能量損耗非常大。通常,整船推進系統的效率只能達到30%左右,其余的能量則會被浪費。
“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的效率,續航能力就能提升一個百分點。因此,我們采用大量仿真手段和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各種工況,在各個環節進行了優化,比如,提升電機效率,設計更符合流體力學的螺旋槳,減少能量損耗,解決電機高轉速、高效率與螺旋槳低轉速、高效率之間的矛盾,找到最佳平衡點。”陶師正向記者解釋說。
從電機設計到螺旋槳設計,再到整體系統優化,關于船艇電動推進的整套核心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目前,采用逸動科技電動推進系統的整船能量轉換效率可以達到行業領先的55%以上。
抓住市場核心痛點所帶來的技術領先,給了逸動科技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的資本。
在英國,Two Brothers公司受到英國漁業創新基金(SIF)支持,開展了一項漁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實驗,由逸動科技為其一艘名為“Dart Vice”的6.6米雙體漁船提供電動化改造,項目采用了兩臺Navy6.0Evo電動船外機和40kWh磷酸鐵鋰電池,能夠為漁船供電一整天,成為英國第一艘電動商業漁船。在法國,逸動科技與當地知名船艇租賃公司Les Canalous合作,為后者旗下產品提供“油改電”升級改造。
根據該公司官方數據,目前,逸動科技全球銷售網點覆蓋北美、歐洲、亞洲、澳洲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其歐洲業務占比達總營收的50%以上,電動船外機出貨量排名全球前二,截至2024年上半年,逸動科技的電動船外機已出貨近萬臺。
國內外“差別”
作為一家中國企業,逸動科技在成立之初幾乎100%專注于海外市場,原因無他,因為較之國內稍顯小眾的休閑船艇需求,在歐美地區,休閑船艇活動早已成為大眾化的娛樂項目。
尤其在有眾多的海岸線、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歐洲各國,如挪威、荷蘭、意大利等,當地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傳統的航海歷史,使得人們對于水上活動有著深厚的情感。
陶師正告訴記者,逸動科技最初的目標市場便是游艇休閑市場,該市場的主流產品是三米到八至十米左右的小型帆船、小游艇和釣魚艇,市場用戶大多是當地中產階級及以上人群。
在海外,購買一條小游艇加上發動機,入門級產品大概只需三五千美元,價格相對親民。
“(休閑船艇在歐美)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休閑活動。周末,許多家庭會帶著孩子乘坐小船,在湖上休閑、釣魚、觀光。尤其是在歐洲和北歐國家,夏季有一兩周的假期,人們經常駕駛小船釣魚放松。目前,我們的大部分業務集中在歐洲和北美。這些地區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有深厚的海洋文化、游艇文化和海釣文化。人們對船舶非常熟悉,接受程度高,經濟水平也較高。”陶師正說。
雖然文化根基深厚,但想要得到“當地”消費者的認可也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尤其是對想要向市場推售電動推進器這一新鮮事物的逸動科技來說。
“國外的話,早期最大的困難還是怎么樣讓用戶能夠了解電動化的產品。當時我們的觀察就是大家對于電動化是完全不了解的,基本上不太接受,完全是聽到這個東西扭頭就走的狀態。”陶師正回憶說。
想要讓用戶接受電動化的好處,就需要針對市場需求做特定研發。在陶師正的觀察中,歐美市場消費者在休閑船艇領域有幾大痛點。首先是噪音問題,傳統的內燃機船外機在運作時往往噪音巨大,破壞了人們享受寧靜自然的期望,電動推進器在這一點上具有天然優勢,幾乎無噪聲運行,大幅提升了船主和乘客的體驗,特別適合釣魚、觀光等活動。
其次是維護成本。內燃機船外機不僅噪音大,維護起來也比較復雜且費用高昂,需要定期更換機油、過濾器等部件,而電動推進器的構造更為簡單,免去了許多傳統發動機的日常維護工作,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費用。
同時,當環保需求在歐美市場逐漸成為重要議題時,消費者也會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更加環保的產品。
基于這些觀察,陶師正帶領逸動科技在過去幾年間,主要圍繞中小功率電動船外機做了很多差異化設計。例如,前文所述的高能量轉換效率電機,以及智能化的船聯網功能,消費者可以在移動設備上實時觀察船艇狀態及續航情況。此外,逸動科技旗下產品還擁有智能防盜、故障自檢等功能。
面對電動船外機充電難的痛點,逸動科技為旗下產品做了多種充電方式的設計,例如該公司生產的Spirit Plus電池就支持四種充電方式:標準充電、快速充電、12伏車載/船載充電、太陽能充電,滿足不同使用場景的充電需求。如果配合太陽能板使用,能夠極大延長電池續航。
“針對一些短途出游的帆船用戶,我們還研發了反向充電模式,當電池電量低于90%,一定航速條件下機器自動進入反充電模式,利用自然水力為推進系統充電。”陶師正介紹說。
而國內目前尚將休閑船艇視為高端消費的文化,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逸動科技開拓市場的步伐。
“我們在國內的業務是從2019、2020年開始的。考慮到國內休閑市場規模較小,我們主要聚焦在公務、游輪和旅游等領域。”陶師正表示。
基于這樣的市場邏輯和判斷,逸動科技圍繞商業船艇和公務船艇做了許多市場突破。
在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為減少觀光游船在運營期間對運河水體和河岸兩側的污染,逸動科技對15艘觀光游船進行了電動化改裝定制,根據測試,這些觀光游船在運營情況下,其航速可達12km/h,使用經濟航速的情況下可基本滿足全天的觀光游覽需求,配合景區的充電設施,可及時利用運營間隙和夜間非工作時間段完成充能。
在杭州西湖,西湖景區水域執法隊員日常駕駛巡邏船在西湖水域開展各項管理、保障任務,此前巡邏船為燃油、汽油掛機推進,為避免巡邏船造成景區污染,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處發起“快艇汽油船外機改電動船外機”項目,由逸動科技提供“油改電”解決方案
在桂林漓江,逸動科技為漓江景區定制開發純電動力游覽排筏,該排筏集成4G遠程無線通訊、衛星定位、船聯網等功能。
“我們看到國內的旅游船、港口工作船,如拖輪、航船等,都在逐步電動化。尤其是在珠江、長江上,有大約10萬條小型運輸船,這是一個巨大的電動化趨勢。從成本和環保角度來看,國家也在提倡長江大保護,改善水質和周邊環境,船舶電動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陶師正指出。
但回到休閑船艇領域,陶師正在采訪中還是強調,國內的消費者習慣需要培育和引導,一些水上休閑運動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比如釣魚在國內就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果通過正向的引導,開放一些水域,讓大家能在假期也駕著小船去海釣、湖釣,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國外的釣魚運動非常普及和完善,美國的釣魚是第一大運動,參與人數比籃球、足球等任何球類運動都多,每年帶動巨大的產值。”陶師正說。
基礎設施“挑戰”
雖然逸動科技在近些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但客觀來看,同樣是交通工具,不管是船艇還是船舶,亦不管是使用氫能還是電力,船只的新能源化進程還是要顯著慢于汽車。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記者在采訪過程了解到,船只通常體積較大,負載重,且航行距離遠,而當前電池技術的能量密度尚不足以有效支持船只超長時間的航行,尤其是在船舶領域。此外,船只的更新換代周期較長,造船行業的電動化投資較為謹慎,許多船主并不急于將現有的燃油船升級為電動船,與汽車相比,船只的使用壽命更長,船主對電動化升級的經濟性和回報率持觀望態度。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航運領域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還遠未普及。
與陸地上的電動汽車、氫能汽車不同,電動或氫能船只在海洋或河流中航行,需要在多個港口或碼頭能夠獲得相關設施支持。絕大多數港口尚未具備基本的充電或加氫設備來滿足新能源船只的需求,特別是對于遠洋航行的大型船只而言,港口基礎設施的不足成為船只新能源推廣的一大瓶頸。
“就比如氫能船,目前國內外都有一些項目在落地,但一個很大的挑戰是基礎設施的缺乏。全球有這么多碼頭,但幾乎沒有可以加氫的地方。如果要大規模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陸地上的氫能大巴在一些固定線路上運行,因為有固定的加氫站。但船只,尤其是遠航船只,航線常常不固定,今天可能在這個碼頭,明天又在另一個碼頭。而且,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還未達成共識,這都是很大的挑戰。”陶師正說。
在與陶師正交流的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造船業的規模和市場特點也導致其新能源化進展緩慢,與汽車行業相比,船只的制造和銷售更傾向于定制化,導致行業內對標準化電動推進系統的研發和應用缺乏統一性和規模效應。
“比如有一天,船只加電或加氫能像加油一樣方便,那就能在市場需求上形成巨大的突破。這不僅需要國內的努力,全球都需要達成共識。大型航運公司也在嘗試不同的方式。到2050年,所有的船舶、船艇行業要實現零排放、碳中和,現在距離這個時間點只有二十多年,時間非常緊迫。在這期間,哪些技術路徑可行,需要投入多少,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未來的十年是非常關鍵的十年。”陶師正向記者強調說。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國常會最新部署 落實好政策措施
- 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
- 銀證轉賬被指緩速券商反饋:轉賬狀態為已報的將日終調整
- 9月30日南向資金買賣前十成交榜
- 樓市重磅!廣州全面取消限購
- 國泰君安:股票繼續停牌 推進與海通證券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 中信證券:因資管子公司開業,將一般風險準備從母公司報表轉移至資管子公司報表導致金額降低
- 中信證券:致力于踐行國家截略,服務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 中信證券: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確保公司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