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紙頭版內容精華摘要(6月7日)
中國證券報
5月份金融數據公布在即,多家券商分析師在預測時都提到,考慮到實體融資需求修復進度等因素,5月份新增貸款與去年同期水平持平或略弱于去年同期,或仍呈現供給好于需求的特征。其中,企業信貸短期內可能仍處低谷;同時,樓市仍處調整期,繼續制約5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
當銀行貸款投放告別高增長后,淡化增量、盤活存量成為關鍵詞。在銀行貸款業務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如何在日益“內卷”的消費貸市場憑借差異化殺出重圍;搶抓房貸政策利好機會,推動個人按揭業務發展;在整體貸款定價下行的背景下,擴大對公貸款投放力度,是眾多銀行需要解決的課題。
在公募行業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產品規模分化情況愈發凸顯,迷你基金成為了行業里繞不開的難題。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積極尋求出路,召開持有人大會,提議放寬迷你基金清盤條件,為產品謀求繼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合并、終止基金合同等多種出路。
業內人士透露,規模只是基金公司考量產品是否清盤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對產品未來的內生成長動力以及市場真實需求的預判和把握。站在整體產品布局戰略角度,對于一些發行難度較大的產品,基金公司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其遭遇被動清盤。
對于那些持續運作下去的迷你基金,做大產品規模可謂任重道遠。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持續營銷是主流方式,但具體效果還是取決于市場風口和銷售渠道的配合情況。后續如果監管要求由基金公司承擔迷你基金的固定費用,或將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布局階段更加審慎。
數據顯示,2024年前5個月,投行股權承銷業務較去年同期明顯承壓,規模同比下降近八成,而債券承銷業務則展現出一種穩健的態勢,其承銷額并未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保持相對平穩。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趨勢可能受到市場環境的波動、投資者情緒的變動以及監管政策的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展望未來,隨著資本市場系列政策的逐步實施,市場生態正持續優化,為投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資管和投行業務逐步好轉,業務規模穩步提升。
從行業層面看,在政策推動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并購重組是券商實現外延式發展的有效手段,對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以及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預計業內并購重組將加速推進。
6月5日至6月8日,“2024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多家銀行亮相碳博會現場,通過靜態展示和動態互動形式展現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積極探索與成果。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都是綠色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多家銀行表示,在“碳”尋綠色金融的道路上,將把綠色金融創新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新質生產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綠色金融、轉型金融,讓“綠色金融樹”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上海證券報
今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適逢周末,在各地主題公園,兒童節主題活動不勝枚舉。親子家庭在當天為孩子營造滿滿的儀式感;成人游客也不甘落后,喊著“誰還不是個孩子”,在游樂項目中享受快樂。
主題公園催生的“快樂經濟”有力拉動了消費。面對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國際大IP,本土主題公園深耕IP、多元運營,走出獨具特色的突圍之路。
在社交平臺,親子家庭和年輕人紛紛討論“‘六一’玩了什么”。具有特定文化主題、擁有大量游樂設施、吃住娛購一體化的主題公園成為首選。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會議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6月6日,為期兩天的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落下帷幕。當日,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亮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共譜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為下一步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劃定路徑。
長三角一體化的系列成果也隨之落地。滬蘇浙皖簽訂了涉及軌道交通、人才工作、科技金融等10項重要合作協議,并首次公布了長三角10項實事項目清單,內容涵蓋省際交通出行、醫保跨省結算提質擴面、養老服務一體化、長三角文旅品牌共建等。
近日,有市場傳聞稱,交易所將針對量化交易實施階梯費率,而且同一秒內委托后立即撤單,全天累計秒內撤單超過500次等交易情形將被重點關注。
對此,記者向業內人士求證獲悉,頭部量化私募尚未收到此類通知,在交易中也未有此類限制。知情人士透露,交易所確實在醞釀程序化交易相關管理細則,大概率于近期發布。不過具體內容是否如傳聞所言,尚不確定。
多位量化私募人士稱,針對階梯收費的問題,此前交易所曾與多家頭部機構進行過溝通,后續差異化收費、增收撤單費等,是大概率事件。管理細則的落地將進一步促進行業規范發展,使得量化策略更好地發揮市場價格發現等功能。
證券時報
證監會: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高度重視涉及退市的投資者保護工作,多渠道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針對近期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ST會否被強制退市的問題,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表示,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資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關風險,滿足一定條件后可以申請撤銷,退市新規設置了一定過渡期,預計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郭瑞明表示,根據市場規則,每年4月30日年報披露結束后,問題公司的股票會因各種原因被實施ST或*ST,包括財務數據不達標、大額資金被大股東占用、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訂的滬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今年的主要變化是,為嚴懲造假行為,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但未達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目前已有7家。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在深圳召開了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現場會,會議強調,要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助力民營企業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溫州召開過同系列現場會,彼時會議強調,要完善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推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等內容。從溫州到深圳,從一個民營經濟的發展重鎮到另一個民營經濟的創新前沿,溝通主題的層層深入釋放了更為務實、聚焦的政策信號。
日前,各大電商平臺開啟“618”購物節促銷活動。今年,淘寶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取消了預售環節,優化購物流程。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也借勢“618”營銷,采取支付優惠、分期0利息、抽獎等多種方式提升消費體驗。還有金融機構推出抽現金紅包、手機等活動,引發關注。頭部電商平臺則發揮流量優勢,主打免息、返現等優惠。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營銷深入,不少金融機構和平臺聯手,豐富金融服務場景。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面對各種營銷活動,仍需提高自身辨別能力,并注意超前消費的潛在風險。
在A股從嚴審核IPO的背景下,內地企業尋求赴港上市數量持續增加。據統計,截至5月底,港交所已有21家企業上市,超百家企業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內地企業是主力軍,其中,毛戈平、老鋪黃金等多家企業從A股轉戰港股。
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何兆烽認為,選擇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既有多年來一直籌劃赴港上市的,又有因A股IPO收緊后轉向香港的,也有從自身業務出發,在政策支持境外上市的利好下決定在香港上市的。港股上市制度具有吸引力,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赴港上市。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港交所已有21家企業上市,首發募資額約為96億港元。同時,拋去沒有進展、被發回的項目,超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在進行中,其中,內地企業是主力軍。
證券日報
證監會: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今年以來,已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標準,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6月6日,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ST、退市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ST為“退市風險警示”,今年以來,已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標準,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規設置了一定過渡期,預計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據郭瑞明介紹,今年以來,滬深兩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實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滬深兩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類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為止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截至目前,滬深兩市ST板塊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數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2024年6月6日,我國迎來5G商用牌照發放五周年。
同日,在以“智聯未來無限可能”為主題的2024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地攜手開啟5G-A新時代,我國通信技術領域迎來了又一重要里程碑。
近期,走入北京市金融街、西三環中央電視塔等區域,很多人驚奇地發現自己手機信號的圖標多了個小“A”,網絡由“5G”自動升級為“5G-A”,下載速度有了5倍以上提升。在長安街、首都機場、奧園中心等區域,5G-A網絡也悄然開通。
多地數據資產質押融資“首單”相繼落地 “入表+融資”模式助力數據資產高效變現
近期,多地陸續公布數據資產質押融資落地情況。例如,6月5日,記者獲悉,深圳優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數據知識產權向交通銀行深圳分行申請融資,成功獲得1000萬元貸款,完成深圳首單數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長沙、武漢、深圳、義烏、杭州等地公布本地企業完成數據資產質押融資,且多為“首單”。企業利用數據資產順利融資,不僅充分證明了數據自身價值,也為企業融資打開新渠道。
近日,一批公司由于市值連續低于3億元可能面臨市值退市,引起市場關注。據數據統計,截至6月6日收盤,建車B(200054)、匯麗B(900939)、ST深天、ST美訊、寧通信B(200468)等5家公司市值低于3億元。
今年以來,交易類退市指標威力盡顯。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已經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指標,其中超過六成觸及面值退市指標。
市場人士認為,當前,資本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嚴監管背景下,“殼”資源貶值,“殼”公司也加速被市場拋棄。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退市制度的完善,市場對公司價值的評估更加嚴格,基本面不佳、盈利能力差的公司更容易觸及退市標準。同時,投資者對市場的認識更加成熟,更加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長期投資價值,對于那些缺乏競爭力的公司,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導致其股價持續下跌,最終觸及退市標準。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國常會最新部署 落實好政策措施
- 再爆天量!A股盤中成交超2萬億元,這些資金還在跑步入場
- 應對交易量激增,券商應急啟動備用站點
- 中報季結束后近1700家上市公司被調研 機構“瞄準”景氣行業
- 樓市重磅!廣州全面取消限購
- 中資券商股集體走強 多舉措提振資本市場 行業并購重組持續加速推進
- 機構策略:反彈是主基調 結構更加精彩
- A股股票回購一覽:8家公司披露回購進展
- 233家公司獲機構調研(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