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紙頭版內容精華摘要(1月31日)
中國證券報
多因素助推 國債期貨連創新高
1月30日,國債期貨全線飄紅,10年期、30年期國債期貨價格均續創上市以來新高。
專家表示,降準即將落地,市場對后續降息仍有預期,助推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另外,配置力量有望持續流入債市,支撐債市繼續走強。
小微盤股調整 部分基金凈值回撤
在2024開年以來的行情中,平時獨立于大盤走勢的小微盤股持續陰跌。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
微盤指數下跌15.69%。
2024開年以來,小微盤股持續調整。市場風格再度切換。讓不少去年調倉追捧小微盤股的公募基金業績頗為“難堪”。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2023年整體加倉小微盤股,重倉持股數量和市值皆有所增長,甚至有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將重倉股全部換成小微盤股。
去產能進度遲緩 豬周期“磨底”時間拉長
“養一頭、虧一頭,大家都在熬,看誰能撐到最后,熬過這個‘寒冬’。”湖南、四川等地多位生豬養殖企業老板“大倒苦水”。臨近春節,生豬養殖行業沒有等來旺季賺錢的機會,市場行情持續低迷,養殖企業繼續承壓。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發現,養殖行業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隨著大量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持的散戶退出,產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盡管當前生豬產能處于飽和狀態,但規模豬企因為前期投入大加之“賭行情”心態,主動去產能的并不多,致使去產能進度遲緩,豬周期“磨底”時間拉長。產能去不掉,市場得不到改善,養殖企業還得苦熬“寒冬”。
專家認為,行業“寒冬”仍未走到盡頭。即使2024年下半年供需形勢有所好轉,生豬市場實現溫和回升,生豬養殖行業也只會步入微利期。
ST左江信披嚴重不實 涉嫌重大財務造假 證監會:讓造假亂市者付出慘痛代價
證監會1月30日通報ST左江財務造假案階段性調查進展情況:證監會2023年11月24日對退市風險公司ST左江立案調查。現已初步查明,ST左江2023年披露的財務信息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該案目前正在調查過程中,證監會將盡快查明違法事實,依法嚴肅處理。
證監會表示,始終將保護好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嚴重誤導中小投資者交易決策,必須予以嚴厲打擊。證監會將繼續保持“零容忍”執法高壓態勢,從嚴從快查處各類造假行為,強化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使造假“保殼”者“應退盡退”,讓造假亂市者付出慘痛代價。
上海證券報
金融監管總局明確2024年重點任務 加快推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地見效
1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精神,總結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
會議明確了今年八大重點任務目標,包括: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積極穩妥防控重點領域風險;堅決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跨前一步強化央地監管協同;著力防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精準高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平穩有序完成機構改革任務。
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 國債期貨創歷史新高
債市新高不斷!1月30日,30年期國債期貨又創上市以來新高;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下行3.8個基點,報2.45%,續創2002年6月以來新低。
分析人士稱,近期債券市場走勢,反映出投資者在交易“降息”預期及“避險”因素。展望后市,業內人士表示,須提防近期市場回調風險。
1月30日,國債期貨大幅收高。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漲0.8%報104.6元,10年期主力合約漲0.25%報103.45元,5年期主力合約漲0.18%報102.92元,均創歷史新高。
高質量“引進來” 公募行業煥發新活力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公募基金行業是我國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出海”主動參與全球競爭,引入“鯰魚”增添資本市場活力方面,公募基金積極作為,成為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高質量發展增強市場信心 上市公司有決心有干勁
1月29日召開的部署走訪上市公司工作、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全國視頻會議指出,要把推動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和投資意愿修復作為推動經濟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重要舉措。上市公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有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助于增強市場信心。
對此,受訪的專家與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會議的召開,充分體現了高層對上市公司在國家經濟中關鍵作用的高度認識。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奮力前行的主線核心。
證券時報
雪球產品警示錄 三大誤解需厘清 慎用杠桿是關鍵
近期,A股走勢寬幅震蕩,由雪球敲入導致清盤的幾個案例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也讓這種金融衍生品備受爭議。
從記者采訪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普通投資者因對雪球產品并不太熟悉,由此也容易產生三個方面的誤解:一是雪球產品可以獲得票息收入,誤以為其屬于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但雪球產品其實是一種結構化的期權,盈虧除了掛鉤指數表現之外,同時也受觀察日和期限的影響;二是雪球產品需要繳納保證金,個別產品撬動的資金杠桿可以高達4倍,但并非所有雪球產品的結構都帶有杠桿,只要不采用杠桿,損失就只限于指數的下跌幅度;三是雪球產品盈利的概率理論上大于50%,但大概率賺的是小錢,小概率會虧大錢,絕對收益最高的概率極小。
記者獲悉,近期新發行的雪球產品有的票息高達45%,而此前大多票息為15%~25%,不過該產品到期收益僅為3.5%,而且沒有設置杠桿。這也意味著,投資者面臨的最糟糕的結果,是只承擔指數下跌的實際損失。目前,雪球產品以場外期權和收益憑證的形式出現,存量規模預估在3000億元左右,到期時間主要集中在今年3月和8月。
雪球產品三大認知誤區
拒絕“帶病闖關” 注冊制IPO審核從嚴成效顯著
日前,中國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提出“突出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強調“加大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的查辦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慘痛代價;壓實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堅持‘申報即擔責’,對‘帶病闖關’的,嚴肅核查、嚴厲懲治”。
A股全面注冊制落地已9個月有余,IPO制度逐漸完善,上市包容性、審核效率提升的同時,監管審查更加嚴格,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更加受到保護。
注冊制實施以來,一級市場有哪些趨勢性變化,IPO申報公司(以下簡稱“申報公司”)撤回/被否的原因又有哪些?在去年8月證監會定調“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后,市場又出現哪些改變?
國資委首提央企應對資產評估項目分類管理 明確8類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的情形
1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優化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業應當對資產評估項目實施分類管理,明確8類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的情形,嚴格限定了5類估值報告的應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數據資產等資產交易流轉定價方式。《通知》適用于境外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根據國務院國資委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86.6萬億元。
國務院國資委表示,印發《通知》是為推動中央企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更好適應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形勢。文件在現行制度的原則和框架下,集中解決了一批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
《通知》加強了重大資產評估項目管理,首次提出中央企業應當對資產評估項目實施分類管理,要求中央企業確定重大資產評估項目劃分標準,對重大資產評估項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管控要求。明確中央企業備案重大資產評估項目過程中如遇到難點問題,可以書面向國務院國資委申請推薦專家參與論證,必要時國務院國資委將加強對項目的業務指導。據介紹,該規定是借鑒《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中資產評估核準項目的相關規定,有助于推動中央企業解決備案審核中發現的問題,提高中央企業評估項目管理工作質量和效率。
《通知》進一步優化資產評估和估值事項。針對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無法正常履行資產評估程序的參股股權退出,處置成本較高、賬面原值較低(低于500萬元)的資產處置,以及能夠通過公開市場獲取市場價格的房產出售或租賃等情形,《通知》以推動企業改革發展、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明確上述情形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同時要求必須通過公開掛牌方式進行交易,借助公開市場發現買方、實現價值,既有效維護國有資產權益,又合理降低企業改革重組成本。
上海優化住房 限購政策
1月30日,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優化本市住房限購政策的通知》,規定自1月31日起,在上海市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已滿5年及以上的非上海市戶籍居民,可在外環以外區域(崇明區除外)限購1套住房,以更好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促進區域職住平衡、產城融合。
此次政策調整,取消了針對非上海市戶籍單身人士的限購。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前,非上海市戶籍人士購房需滿足5年社保和已婚兩大條件。政策優化后,有利于支持在滬穩定就業的非本市戶籍單身人士的合理購房安居需求。
另外,新政還優化了限購范圍,明確“可在外環以外區域(崇明區除外)限購1套住房”。對此,嚴躍進表示,上海外環以外區域(崇明區除外)約占全市60%的房源量和交易量,購房空間充足,可以更好滿足相應群體首套房或剛需房的置業需求。
在此次調整前,上海部分區域已率先施行人才購房政策,解綁了對于非上海市戶籍單身人士的購房限制。1月13日,上海青浦區和奉賢區均發布人才購房新政,提到非滬籍人才在滬繳納社保或個稅滿3年及以上且在上海無住房的,可在新城范圍內購買1套住房,同時購房資格由居民家庭調整為個人。
證券日報
月內11只可轉債上市 今年發行規模或達1400億元以上
1月份為可轉債發行淡季。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按發行日統計,可轉債月內共發行6只,發行金額44.91億元,發行人均為制造業民營企業,且是醫藥商業、細化學制品、專用設備等領域的龍頭企業。
對此,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曹源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月份可轉債發行人均為制造業民營企業,從發行人信用資質來看,僅東南轉債發行人主體評級為AA,其余發行人主體評級均為A+,但發行人大多是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
從新債上市表現來看,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月內上市的可轉債有11只,上市首日收盤漲幅最高21%,平均漲幅達16%。中證鵬元研發部資深研究員張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月份可轉債受權益市場影響,上市首日漲幅較此前均明顯降低。
監管層對可轉債項目的審核速度加快。據數據統計,截至1月30日,有32單可轉債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從進度來看,5單獲證監會核準、7單獲發審委通過,其余還在董事會或股東大會階段。同時,記者據上交所官網數據梳理,僅1月19日至30日,已有9單可轉債項目獲得上交所通過。
公募機構逆周期布局傳遞了什么信號
盡管2024年A股市場震蕩開局,但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卻喜訊頻傳。據數據統計,截至1月30日,今年以來發行的32只新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中,有16只產品提前結束募集,更有部分新基金上演“一日售罄”。
公募基金發行市場的積極變化,對市場信心多有提振,也側面反映出公募機構與投資者同心同頻同行。
其一,公募機構逢低布局,減少順周期共振,提升市場穩定性,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年內券商債券承銷金額超6000億元 5家頭部機構分走近一半“蛋糕”
債券承銷是券商投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IPO(首次公開發行)節奏階段性放緩,發行債券成為市場主體補充流動性的重要方式。截至1月30日,今年以來,券商合計承銷債券金額6552.85億元。同時,券商債券承銷競爭加劇,“馬太效應”顯著。
據資訊數據顯示,按發行日統計,截至1月30日,今年以來75家券商合計承銷債券金額6552.85億元,其中,有19家券商承銷金額在百億元以上。具體來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以819.84億元的承銷金額位列榜首;另有國泰君安證券、中信建投(601066)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601995)等4家券商債券承銷金額均在400億元以上,分別為646.96億元、631.64億元、563.17億元和438.27億元。排名前五的券商合計承銷金額占比約47%,將債券承銷“蛋糕”中的近一半份額納入囊中。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大型券商在承銷方面具有人才優勢、渠道優勢和品牌優勢,能夠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滿足發行人的需求,更容易獲得發行人的信任和投資者的認可。”
證監會:ST左江 涉嫌重大財務造假
1月30日,證監會通報退市風險公司左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左江”)財務造假案階段性調查進展情況。
2023年11月24日,證監會對ST左江立案調查。證監會表示,現已初步查明,ST左江2023年披露的財務信息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該案目前正在調查過程中,證監會將盡快查明違法事實,依法嚴肅處理。
因公司2022年年度經審計后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2023年5月4日,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左江科技”變更為“ST左江”。在公司披星戴帽后,股價不跌反漲,一路走高,最高達299.8元/股,成為史上最貴ST股。
但是,ST左江披露的202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72.21萬元,虧損-9732.73萬元。在2023年四季度實現扭虧或營收過億元,難度較大,退市風險較高。此外,公司2022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2023年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公司也會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國常會最新部署 落實好政策措施
- 再爆天量!A股盤中成交超2萬億元,這些資金還在跑步入場
- 應對交易量激增,券商應急啟動備用站點
- 中報季結束后近1700家上市公司被調研 機構“瞄準”景氣行業
- 樓市重磅!廣州全面取消限購
- 中資券商股集體走強 多舉措提振資本市場 行業并購重組持續加速推進
- 機構策略:反彈是主基調 結構更加精彩
- A股股票回購一覽:8家公司披露回購進展
- 233家公司獲機構調研(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