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紙頭版內容精華摘要(12月26日)
中國證券報
引導“長錢長投”政策出臺可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離不開長線資金這一“源頭活水”。
加快投資端改革、促進長期資本形成、深化長期投資導向是活躍資本市場的關鍵所在,隨著一系列務實有效改革舉措出臺,2023年成為投資端改革推進的重要一年。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帶著問題找尋“更優解”將是2024年推動投資端改革實現更多突破、取得更大成效的關鍵所在:健全政策機制、推動制度改革、推出行動方案,加強機構建設、堅持高水平開放、壯大“耐心資本”……更多便利“長錢”入市、引導“長錢長投”政策有望研究出臺,將進一步挖深股市“蓄水池”、鑄牢市場“穩定器”。
年末“補水”發力 新一輪降準降息預期升溫
近期央行持續加大14天逆回購投放,釋放出呵護跨年資金面的積極信號。專家表示,臨近年末,流動性面臨多方面擾動,預計央行將在公開市場加大操作力度,熨平短期資金面波動,跨年后市場流動性需求壓力有望緩解,市場利率將有所下降。
隨著2024年即將到來,市場對新一輪降準降息的預期升溫。專家預計,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有望在明年年初調降。
舉辦上市公司系列座談會 深交所力挺重點領域公司發展
近期,深交所陸續舉辦四場系列座談會,邀請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數字經濟領域和注冊制改革后新上市公司代表企業共話行業趨勢,分享特色亮點,探討共性問題,暢談訴求建議。
本輪系列座談會旨在深入了解深市重點領域發展情況,助力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及困難,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深交所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
長線增量資金加碼進場 密集搶籌四大賽道
12月以來,數十家上市公司因回購等事項發布公告,披露了最新前十大流通股東情況,險資、外資、社保基金及養老金產品等長線資金布局動作頻現,大消費、人工智能、醫藥及新能源等賽道受熱捧。
長線資金逢低密集布局四大賽道,積極搶籌優質公司。有基金人士表示,當前A股市場正處于底部區域,不少醫藥、消費及新能源行業的優質公司性價比凸顯,全球流動性拐點臨近,明年有望帶動優質龍頭資產估值回歸。
上海證券報
專家解讀《網絡游戲管理 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
專家解讀《網絡游戲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
理性看待其影響 后續或有適應性修改
12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署起草的《網絡游戲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引發市場關切。僅一天后,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負責人即對此作出回應。
專家表示,征求意見稿本意是促進游戲行業繁榮健康發展,而非抑制。針對市場關切的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以及其他內容,或有適應性修改。當前僅為意見稿并非終稿,后續應積極關注各方意見反饋、條文修改完善進展,以及最終落地力度,理性看待其影響,不必過度反應。
資金逢低入場意愿強烈 12月以來ETF凈申購份額接近690億份
12月以來,ETF凈申購份額創四季度以來的單月新高,已接近690億份,且近兩周的資金流入意向尤為明顯。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市場估值已經接近歷史底部區域,后續基本面、流動性、政策端的邊際變化均有望帶動整體估值的回升。
盡管年末市場各大指數出現調整,但資金借道ETF逆向投資的趨勢明顯。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12月以來ETF資金的凈申購份額已經接近690億份,而10月、11月的凈申購份額均不到200億份。其中,最近兩周的ETF凈申購份額均超過200億份,屬于今年以來的單周較高水平,且上周該數值創下四季度以來的新高,達到了228億份。
工具箱里有乾坤――穩增長防風險 央行巧施平衡術
回望2023年的貨幣金融政策,兩條主線一以貫之:一是穩增長;二是防風險。
循著兩條主線,中國人民銀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并推動政策效果實現均衡:兩次降息、兩次降準,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加強逆周期調節,實現了總量穩、結構優、成本降的三重均衡,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針對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精準拆彈”,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迎接消費旺季 白酒企業打響“春節營銷戰”
隨著年終消費旺季的到來,白酒行業圍繞2024年春節“開門紅”的營銷戰已悄然打響。
“最近生意還不錯,下個月應該還要忙一點,快過年了嘛,需求會集中釋放。”12月21日晚8點,上海浦東新區一家連鎖酒商的線下門店內,營業員一邊理貨一邊說。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店內多款白酒產品貼上了促銷標簽,還有贈品發送。
“春節檔對白酒廠商非常重要,經銷商春節拿貨基本能占到全年的50%。春節檔銷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對明年一整年白酒的銷售預期和信心。”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廠商端已經通過多種方式促銷,搶奪春節消費市場。
證券時報
“超充時代”加速來臨 業界呼吁盡快搶占標準高地
從“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到“一杯咖啡,滿電出發”,超充技術逐步成熟并實現商用,給新能源汽車用戶帶來極大便利,也引發了地方、產業的競逐。
深圳建設“超充之城”,廣州打造“超充之都”,海南瞄準“超充之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廣東、山東、浙江、合肥等多個省市,相繼出臺政策鼓勵發展充電基礎設施。產業方面,小鵬汽車S4超充樁、華為全液冷超充、特斯拉超級充電樁……新能源車企、科技巨頭等陸續下場,不斷完善相關技術創新和升級,加快“超充時代”來臨。
不過,目前超充建設普及面臨布局、成本、產業協同等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作為能源互聯網的入口,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一頭連著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一頭連著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建議適度超前布局超充基礎設施體系,同時,應盡快搶占標準高地,掌握超充國際話語權。
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三年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
1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提出經過三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共商共建共享體制機制運作更加順暢,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市場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在全球范圍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能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居全球前列。
《計劃》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超13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1%。早在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就已是重要任務之一。《綱要》指出,要發揮香港、澳門的開放平臺與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市場綜合監管,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此次《計劃》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開放環境方面進一步具體部署了建設舉措。
在營造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方面,《計劃》明確,要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其中提到,要制定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支持廣州南沙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深入推進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落地實施。對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暢通經營主體對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健全意見處理回應機制。
錨定三大增長方向 激發消費新潛能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經濟工作重點之一。會議強調,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緊盯內需發展新趨勢,此次會議用較多篇幅指出了具備消費升級潛能的三大方向:一是推動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二是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三是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這三個方向被著重強調的原因在于它們代表了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和新動能,同時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財經評論員張雪峰看來,首先,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是適應消費升級新趨勢的必然要求。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方式已成為當前消費升級的重要趨勢,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也代表了消費升級的新方向。其次,提振大宗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品已成為當前消費市場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些領域的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最后,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促進消費升級和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許多設備和消費品都需要更新換代。
“消費需要有新意,在健康消費的基礎上,數字消費和綠色消費可能成為新潮流。在新能源車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情況下,發展智能汽車、智能家居、低空交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帶動高端消費;文娛旅游、體育賽事等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快速消費品仍將繼續恢復。提振新能源車和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方面,下沉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和會議提出的發展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化有著內部關聯性,中小城市和縣城市場的消費潛力值得發掘。”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向記者表示。
增持+回購 游戲公司積極行動
游戲公司增持回購不斷加碼,12月25日晚,又有吉比特(603444)、完美世界(002624)、電魂網絡(603258)、愷英網絡(002517)等上市公司發布新的增持回購公告。
完美世界公告,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為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增強投資者信心,同時完善公司長效激勵機制,提高團隊凝聚力和競爭力,公司董事長池宇峰提議,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份,回購的股份擬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完美世界擬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1億元(含),且不超過2億元(含),回購價格為不超過董事會審議通過回購決議前3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150%。
電魂網絡公告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長胡建平提議,公司以自有資金回購股票。回購金額不低于2000萬元(含),不超過4000萬元(含)。
證券日報
資管行業加速重構 迭代發展漸進黃金期
2023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二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下稱“資管行業”)逐漸回歸資產管理本源,且取得諸多階段性成就。
這一年,資管行業格局得到重構,邁入競合有序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一年,各類資管機構在恪守行業本職中創新發展,適時調整負債端與資產端管理策略,產品和服務快速迭代。整體而言,今年資管行業呈現五大變化:權益投資蟄伏待春、“固收+”卷土重來、“降費潮”讓利投資者、養老金市場方興未艾、ESG投資按下“加速鍵”。
展望未來,多位業內人士預判,資管行業發展“黃金期”漸行漸近,各資管機構間將更加“內卷”、并驅爭先,或從四個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權益投資以及固收類投資布局,打造多元渠道體系;加大市場投研力度,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堅持創新與風險防控并重,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為資產管理賦能;建立核心競爭優勢,尋求差異化競爭之路等。
2023年公募參與定增市場馬太效應顯著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持續震蕩、再融資門檻增高是今年公募基金參與定增降溫的原因
2023年,公募基金參與定增的熱度較去年有所降低。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2月25日,共有54家基金公司參與上市公司定增項目,較去年同期參與定增投資的59家基金公司少了5家;從認購總額來看,54家基金公司累計認購定增項目規模達982.7億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228.27億元,同比下滑達到20%。從市占率來看,盡管整體認購額度下滑,但行業馬太效應的趨勢并未改變,今年以來,認購規模前七名的基金公司占行業比重的七成,其余47家基金公司分得另外三成。
券商投行頭部效應明顯 提質是制勝關鍵
今年以來,券商已完成股、債承銷金額合計超14萬億元。雖然受股權承銷規模下降的影響,券商投行業務收入整體承壓,但長期來看,投行業務仍是券商最具增長性的業務之一。未來,業務質量、專業化水平以及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是券商投行業務制勝關鍵。
數據顯示,按發行日期統計,今年以來,券商完成股、債承銷金額合計達14.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78%。
具體來看,券商年內完成股權承銷金額合計為10300.2億元,同比降幅為35%,這也將直接導致券商投行業務收入承壓。其中,“三中一華”包攬前四名,中信證券、中信建投(601066)、中金公司(601995)、華泰聯合證券的承銷金額分別為2358.39億元、1090.54億元、1071.55億元、908.79億元,四家公司整體股權承銷合計金額占據53%的市場份額。
*ST華儀觸及“面值退”停牌 尚有重要訴訟正在進行
12月25日,*ST華儀(600290)連續第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觸及交易所關于交易類退市指標的規定。
12月25日晚間,ST華儀發布公告,股票自12月26日開市起停牌,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之后5個交易日內,向公司發出擬終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書。上海證券交易所將自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之日后15個交易日內,根據上市委員會的審核意見,作出是否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上市公司被動退市可能源于自帶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未徹底解決,例如,被監管部門處罰,這些問題不會隨著公司的退市“自動消失”,反而可能持續發酵。“ST華儀走向了面值退市,但公司被處罰對應的投資者保護問題也要關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合規經營有細致的規定,上市公司要清楚,只有合規經營才能走的長遠。”
此前,證監會認定*ST華儀存在多項違規,包括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資金占用、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擔保、違規使用募集資金且未依法披露。基于證監會認定的事實,依據《證券法》第85條及相關司法解釋,有一部分符合索賠條件的投資者積極行使了權利。
0人
- 每日推薦
- 股票頻道
- 要聞頻道
- 港股頻道
- 國常會最新部署 落實好政策措施
- 銀證轉賬被指緩速券商反饋:轉賬狀態為已報的將日終調整
- 再爆天量!A股盤中成交超2萬億元,這些資金還在跑步入場
- 漲停復盤:2.6萬億成交額創新高! “牛市旗手”全線漲停 滬指單日漲近250點
- 樓市重磅!廣州全面取消限購
- 機構論市:積極做多 順勢而為
- 中報季結束后近1700家上市公司被調研 機構“瞄準”景氣行業
- 中資券商股集體走強 多舉措提振資本市場 行業并購重組持續加速推進
- 機構策略:反彈是主基調 結構更加精彩